扎克伯格表示,该项目并不是确保人类不再生病,而是要找出可以对抗一切疾病的治疗方法,至少要能够控制病情,彻底消除绝症。
近年来,科学界正不断聚焦医疗健康领域。微软曾表示将致力于通过其开发的人工智能帮助治疗癌症,谷歌也携手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研究如何通过计算机辅助更加精确地诊断疾病,IBM则正与麻省理工学院(MIT)共同开发类人AI以帮助临床医生照顾老人及残障人士。
“扎克伯格”们的愿景,立足于信息时代前沿科技的不断突破,以及能将基础科学的为实际应用。然而,对于人类而言,科学的边际到底在哪里,如果他们的愿望真的实现,对于人类而言,究竟是福是祸呢?
攻克一切疾病这个宏愿,很难让人不联想起科幻小说中为人所诟病的“”概念,在用科技手段消灭疾病之后,人类的寿命将极大的延长,100岁甚至达到200岁都有可能。伴随而来的,则是在这个背景下可能面对的包括社会伦理在内的各种问题。
首先,难以逾越的就是生物的自然选择理论。当前,癌症、心脏病、传染性疾病和神经性疾病这四类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其中相当一部分存在通过遗传获得的可能。因此,持“疾病对人类生命的,实际上也是自然选择的一部分”这一观点的科学家或医学界人士并不在少数。
在生物学家孟德尔关于遗传基因的理论中,只要生物群体足够大,在没有外来因素(比如自然选择)的影响时,一个遗传性状就不会消失。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一个优良的基因能够增加其在群体中的频率,并逐渐扩散到整个群体。
同理,带有致病遗传基因的个体因为医疗科技的进步而被治愈,也会使这些基因在整个人类种群中的比例不断扩大。如此说来或许有些,但这也是人们应该在医疗科技进步的同时所必须思考的。
除非有一天,人类调控基因的手段达到一定程度,能够对遗传因子进行彻底地,但这又面临着新的伦理风险,“克隆人”至今仍位列科学的禁区就是佐证。
再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遗传性的疾病之外,人类又多了许多“”的病症,比如因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造成的“肥胖症”、酗酒嗜烟导致的肝、肺部疾病等等,这些由于生活方式或外部导致的疾病,真的会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而被消灭吗?
如果人类依赖先进的医疗科技能够直接对抗这些疾病,那么大众还能不能像今天这样去健康的生活状态,还是会地消费自己的身体?难以想象,如果我们的医疗科技已经达到连吸毒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轻易戒除,人类因为对自身生命珍惜而产生的自律还能存有多少?
击败疾病,延长寿命,带给人类的还将是一个更加人口爆炸的时代。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地球人的平均寿命受益于科学的发展在不断延长,随之而来的则是对和就业的压力将会不断增加,对医疗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
虽然在实现这一天的同时,或许我们的殖民飞船已经开辟了外星球的空间,但其间涉及到的、经济利益分配,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复杂事项。因此,单单击败疾病,很难说会给人类社会什么样的前景。
“避免把科学知识于其它知识之上!”2007年,中国科学院公开发表的《关于科学的宣言》中强调,要从社会伦理和法律层面规范科学行为。
科学是美好的事物,但不意味着它代表着绝对美好。众所周知,基础科学的发展从来都是渐进的、动态的,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牛顿定律到,曾经被认为是经典的科学发现,最后几乎都被判定为相应条件下的相对正确。
仅仅从扎克伯格夫妇的来说,毋庸置疑,这是人类在人文关怀和科学技术双重层面的进步,从其过程来说,巨额资金对医疗科技的投入,对人类自身必然是一个向上的箭头,是一个惠及全体地球村村民的好事。
但是从结果角度来说,还需要整个人类社会在认知层面、利益层面和社会伦理层面做出同样匹配的进步,才能让他们的美好愿景真正于整个人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