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不认同心理学的人眼里,心理咨询师是高危职业,学心理的不都是吗?天天接收那么多负面情绪,不是作死是什么?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就应该知道,如果你和“半瓶子醋”式的心理咨询师谈恋爱,很有可能这样的风险:发现自己像小白鼠,每天都要对方“抽筋扒皮”式地分析。
他说:“我的前任就是心理咨询师,和她在一起不到1年,我就被父母彻底拉黑。这要归功于她给我,每次我们深谈,都要以我痛哭失声为终结,之前我还觉得和父母关系挺好的。经她分析,原来我是在自欺,然后我就和父母撕逼,我爸气得心脏病发作,我都不为所动。”
自从闺蜜做了心理咨询后,天天跟她安利心理咨询师如何懂得女,如何和她进行“灵魂深处”的谈话。
谈了6次恋爱的小白,太明白在这个直男癌率高达99%的世界上,在心理咨询师圈里找一个真正懂女的男人,是多么英明的选择!
她参加这个心理咨询师的,果然一见倾心,然后“邂逅”,咨询师很快被她俘获,可她无论如何也不能明白,为什么在人前那么闪耀的男人,在她面前却是另外一番模样——和她的前任,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最糟糕的是,工作狂的咨询师丈夫一回到家就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他不想说话——也不想深入心灵的交流——因为他把所有的情感都奉献给了来访者们!
学心理也是一样,低配版的玩心理,“一瓶不满,半瓶子咣当”,学了皮毛,就用来他人,控制感情,麻醉自己。
高配版的“修心理”,就是四个字:“反求诸己”,不是在层的世界里回避情结和伤痛,而是成为内心深渊的勇士。
大家看一下《懂得爱》。这本书的两个作者:麦卓基和黄焕祥——这对“同志伴侣”,做了一个长达26年的情感试验:完全“无防御”地,真实地“亲密”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
他们制定了基本规则:互相同意向对方打开内心世界,意思就是其中一人可以询问“你正在想什么”,另一人同意就自己当时所知,尽可能地回答。但也可以回答“我选择不告诉你”。
他们的热恋期只维持了3个月,然后就开始激烈争吵,小余把家里的碗都砸了,飞哥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如此狂暴的场面。
飞哥说:“吵了3个月以后,我们忽然想起《懂得爱》这本书——和那些不懂心理学的夫妻唯一的不同,就是我们在吵架以后,会复盘,会反思。我们都有一个共识:两个人在一起,是为了双赢,为了成长,为了更好地面对我们人生的课题的,不是为了相互麻醉,彼此逃避,创造什么世外桃源。”
飞哥说:我们定了第一个铁律:让对方说完话后,作为倾听者,先复述一遍对方的话,然后再说自己的想法——这是我们从书上学到的。但其实在应用过程中,非常难。
我喜欢插话,也不介意别人的话;但小余不喜欢,别人一插话,她就头脑一片空白。而且我们也发现,当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说话的时候,其实是在防御,我们试图通过控制话题,回避自己的痛苦。
最开始吵架的时候,太着急的时候,我们就会像骂街一样说:“这是你的投射,和我没关系!”;“我不是你妈,别想用对你妈的那一套来对我!”其实我们在咨询室里也很少对来访者那么地分析,我们在咨询室里做的最多的就是倾听。
一次争吵后,我问她,为什么你的火气会那么大?她说,有两点:第一,你越想要解释,我的气就越大——你在否认我的想法,不想负责。第二,当你露出谄媚的微笑的时候,我就更想你。
我反思:为什么我总想解释?其实是对自己缺少肯定!我忽然明白一个道理:我有做不到,但也有责任增强我的能力!
后来,我就不那么压抑情绪了,结果正如她所说,她不介意我的情绪出来,相反,她有时看我发火的样子,还觉得我很可爱。
有一次,我在床上想抱她,她很烦地把我推开了,我一下就崩溃了:我很少主动,是因为很害怕表达依恋——我害怕,我把我们的床看成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此时我没有任何防御,所以就很容易受伤。
后来我发现,她很少主动说“我爱你”,她也反思,是自己害怕太投入然后我抛弃她。这些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如果不去探索,我们永远都不会触及,可是神奇的是,当我们触及以后,反而比以前更敢于去爱了。
现在我越来越懂《懂得爱》里说的“脆弱相对”是什么意思了: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脆弱被真正接纳和理解以后,才能真正强大!
在这8年的情感里,我们俩对自己的理解和成长,超过了我们40年的收获,多亏了彼此,我们才能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恐惧。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