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肯定遇见过这样一些人,他们冷淡而疏离,看上去总是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跟“随和”“友好”这样的词完全沾不上边儿,四周仿佛立着几堵玻璃墙,谁也近不了身。任凭你如何挖空心思想要缓和一下气氛,虽然不一定是故意给人难堪,但他们的回应多半会让你放弃挣扎、陷入“自闭”。
也可能,你曾经有过一段被人看好的恋情,刚开始的确一切都很好,可是渐渐地,随着接触的深入,你意识到对方好像从未真正对你敞开。也许你很努力想要在两人之间建立情感联结,让双方的关系更加茁壮、坦诚,但对方却好像更愿意停留在恋情的初始状态——不、不主动、不承诺。
如果你真的有过上述两种经历,大概率的情况是,你当时面对的是一个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当然,极少数情况下,那人还可能是个天生冷血的“心理者”)。孙俪被包养依恋风格是个体成年后人际互动模式的雏形,它成型于生命早期,并持续影响人们一生的亲密关系。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如果婴幼儿期被主要照料者忽视、甚或情感,那么孩子就会在这种不良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一种消极的依恋风格并进而发展为不良的“内部工作模式”,即因为安全感与信任缺乏从而以消极的视角看待自己与/或他人。举个栗子,如果母亲每次都能准确而及时地回应小孩寻求关注的努力,孩子就会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反之,如果这种寻求关注的信号常常被甚至,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甚至是惹人嫌的。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工作模式会逐渐得到强化,进而演变为其人际图式的一部分,形成或友爱或淡漠的行为倾向。此外,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0~1岁半以前如果没有与自己的主要照料者之间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感,那么成年早期更可能感到孤独、,无法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据此,有心理学家认为,在极端情况下,备受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发展形成样人格障碍(Seltzer,2011)。另一方面,从生物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主管情绪的脑区中的神经通里的突触如果长期得不到激活信号就会凋零,久而久之,相应的神经通也就会原本的活力,从而对输入的情感信号去敏,这也就形成了“情感淡漠”的神经生理基础。好消息是,这种因为自幼缺乏来自重要他人的积极情绪反馈,从而不断被强化形成的神经结构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通过训练和治疗得到重塑与改善的。
具体而言,涉及情绪反应、依恋过程和情绪记忆的主要结构之一是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它既是情绪记忆的处理器也是贮藏室。得益于杏仁核“只认结果、不辨源头”的独特运作机制,个体可以通过“积极想象”或是“”来有意地重塑自己的情绪经历——即使是想象出来的正面事件也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记忆。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