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算是心理类影片中名气最大的一部,而且连拍四部。第一部被称为演技教科书,朱迪.福斯特 和安东尼.霍普金斯奉献了影帝级的表演,斩获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演、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当然啦,与第二部汉尼拔 (豆瓣)相比,第二部中,汉尼拔医生切活人脑吃的经典镜头更让人回味无穷..... /手动微笑。第三部红龙 (豆瓣)我觉得拍的并不好。感觉第四部不错,少年汉尼拔 (豆瓣),巩俐所展现的女性魅力,与汉尼拔的诡异相印成趣,外在的美与内心的丑恶的剧烈冲突,加上汉尼拔医生专业的杀手手法,感觉畅快淋漓....
希区柯克这部首映于1960年的电影,为以后所有这个类型电影的树立了标杆。一系列后来的病题材的电影都有借鉴,相当简练与震撼。
这两部电影放到一起,我觉得它们都有将疾病“妖”趋势,这两部电影的水平算是同类题材的翘楚。但是我不喜欢它们,我认为它们用疾病作为鳌头来娱乐大众,事实上它们做的很成功。这也是人们一直以来对心理学电影的刻板印象。
虽然封面上是这位帅气大叔,但真正让人惊叹的是诺顿扮演的假病患者。这部片子一反对、多重人格题材的电影的故弄玄虚的刻板印象,站在了法庭的角度看另一种伪装的可能,算的上精彩。
小李子与汤姆汉克斯主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经典影片。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主人公以成功的假扮泛美航空的飞行员、哈佛大学毕业的医生进而成为医院主管、又成为伯克利毕业的助理律师,后来改行制造假支票,其高超的伪装和骗过了非常多的人,令机关的们束手无策。
这部薇诺娜·瑞德和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电影,根据苏珊娜凯森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讲述在病院的经历的电影,非常棒。
“与《岛》结尾的话正好相反:真正勇敢的人,不是向死神的人,而是如何活着的人。最后那句非常感人——“她们日日夜夜活在我心中”。”
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内容就不赘述了,结尾相当震撼。当然除了结尾,就一切无感了。选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反映了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前,病院的一些现状。最近也在看这方面的书,觉得它反映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刻板印象,特别是和医生对病患的冷漠,对自己权威的,这样扭曲的关系,让人不敢深思。这也许就是罗森汉恩实验之所以震撼的原因吧。
诺贝尔得主纳什的经历改编的电影,我至今还对片尾纳什讲的话记忆深刻。这部电影,反应的不是疾病,而是关于人们亲密关系对于人们成就的影响。我认为纳什说的对,他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他妻子,都归功于她不离不弃的照料和付出。
我想再次引述文化心理学方面的权威,Hazel Markus的那句话:“当我们讨论的问题时,我们就是讨论一个生物体变成一个人的过程。成为人就是为社会化而努力。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你只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但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你自己,你得接触、承担或文化的内涵、极其实践。做到这些,你才能成为一个人。你不能凭一己之力发展出。你可以成为一个生物学上的人,但要成为你自己,你得遵循某种文化的特有方式。”
讲述一名自闭症患者如何战胜疾病,取得学位,融入社会的故事。根据美国动物科学家、畜牧学博士——天宝·葛兰汀自传改编的电影,非常励志。
同题材的电影,还包括叫我第一名 (豆瓣)和国王的 (豆瓣),这三部电影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自闭历程》的作者还在TED发表了自己的,请戳这里:Temple Grandin: The world needs all kinds of minds。
第一部《记忆碎片》是诺兰的经典电影,相信不少人都已经看过,第二部《未知死亡》算是它的印度翻拍版。两部电影同样讲述一个由于记忆出现问题,只能留住几分钟记忆的人,如何通过各种手段让自己保留记忆,从而复仇的故事。当然,诺兰的《记忆碎片》在深度上可能更高一筹,不仅仅是因为它先拍,而是最后了人行为的荒诞。但《未知死亡》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塑造的一种为了爱人奋不顾身的硬汉形象,手法上借鉴《记忆碎片》的倒叙,但更像是插叙,节奏松紧适中,更适合和朋友娱乐着看。而且印度电影的那个梵音配乐啊,线.心灵的爱与恨:
希区柯克2012登顶《视与听》影史第一的迷魂记 (豆瓣)&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豆瓣) &撞车 (豆瓣)
很难说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事实上大家普遍认为导演影射的是”平等“这一主题。一个身居他乡的由于性生活而与妻子离婚的悲惨男人,如何在回到自己家乡重振雄风,却又设计让妻子囫囵。这让我想起心理培训时老师的话:性问题,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问题,更多的心理上的问题。客居他乡在陌生文化中无所依存的男人,也了身为男人的能力和。而作者用这个事情映射平等......
“爱你,报复你,你——让你痛苦、;让你在痛苦、的中依然爱我,让你打碎自尊低声下气;让你在低声下气中知道我多恨你,让你知道我多爱你。”
”这部电影,将人与人之间的歧视行为刻画的淋漓尽致——故事里的每一个人,即是者,又了他人,每个人即是,又是善人,但无论害与被害,善于不善,都在文化的大熔炉下变成非善非恶的人。、店主、锁匠、抢劫犯、医生各色人物都成了的种族问题的缩影,看完以后,真让人想说一句:这就是美国,这就是,一个流淌着多重文化血液的地方。 “
这部电影,会让你看到的歧视行为,看到被不同文化浸染的人们如何在不理解中,又在相互理解中得到。
这两部电影同属科幻心理题材,用当时属于超时代的技术(现在未必无法做到,来反讽当时社会的一些文化热)。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记得我上高中时CCTV1的周末影院播放了这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还记得看到查理最后又回到他原本生活样子,泪奔如我.....这部电影,改编自.凯斯的同名小说,1959年中篇获得“雨果”,长篇发表获得“星云”,这两个项代表了科幻小说的最高荣誉。这部作品,是站在自20世纪30年代心理测量学中智力测试开始盛行,社会对智商无比推崇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智”小说,也是反智主义的代表作。我心目中最棒的科幻心理电影,没有之一。(PS:这部电影很难找到片源)
而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则是着重曾经的厌恶疗法_百度百科。这部片子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是否为了让老虎不再害人,就拔掉它的牙齿?从某个角度看,这部片子对美国社会更大的意义在于:是否为了减少凶杀案的发生,就要枪械?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发条橙》这部电影,是站在一种伦理的角度,考虑拔掉老虎牙齿的问题。时至今日,厌恶疗法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已经非常少见于应用在心理矫正中,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部电影反应的那个伦理问题:“让一个不再社会,是否就要他行为的?”———NO!
同题材包括经典电影霸王别姬 (豆瓣),黑天鹅 (豆瓣),爆裂鼓手 (豆瓣),甚至社会角色扮演导致自己迷失的电影天才瑞普利 (豆瓣)。
一部用普通人的孤独,印证孤独症患者如何在孤独和中挣扎的动画片。导演半自传体的讲述,那让人不适的画风,都让这部片子更加感人至深。“你是我的朋友,唯一的朋友....”,与最初《心灵捕手》更加显著的爱情主题不同,这部电影着重于“朋友”,并且在此基础上走的更远。
而《头脑特工队》,是一部容记忆科学理论与幻想的电影,编剧的确大开脑洞,很值得推荐的一部动漫。
这是最后一部电影,也是我想作为结尾的电影,虽然它无关心理学的视角,但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浮生一日》的创意是,让世界各地的人拍摄自己在特定一天里的生活上传到Youtube上,然后进行剪辑而成的纪录片。让我记忆最深的是片尾的画面:那个在暴雨中坐在车上,冲着镜头大哭的女孩,“我录了一天,我以为这一天会发生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可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也没有发生!”,为什么她想要的那一天有所不同的呢?“我想每个人都知道我的存在,我想要伟大,却那么平庸”。
我们的生活轨迹也是一样的,我们渴望伟大,却跌入平庸的涡流中。但我同样记得片中另一个男人回答他妻子的问题:“你恐惧什么?”“什么也不,过去我害怕你得癌症,结果你得了;我害怕你再得,你又得了。所以我什么也不怕了。”我希望你也和这个男人一样,真正明白勇敢的意义:
我想:那些想要看心理学电影的人,也许就是和《浮生一日》中那个哭泣的女孩儿一样,希望变得有那么一点儿不一样的人。而我希望你不要放弃,我希望你继续努力,这努力不仅仅只是看电影——它可以作为培养你兴趣的手段——但我希望你能有所深入,多看些书,从最普通的科普书,到专业,然后是文献卷;或者走出去,看看外边更辽阔的天地。然后将你所学到的东西运用的你的生活中去,思考你们的行为,思考这一切的意义。美女护士也疯狂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