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角色中来,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本身就很枯燥,我们可以参考游戏的设计方法,通过制造【现实反差感】的方法,让学生在群里的角色和学生在现实中的角色不同,此时,学生群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另一个有趣的世界。
第2步:活动时间固定并且严格执行,我们在QQ群每次以【固定的方式】做类似的教学,就会逐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并且让学生养成习惯。
适用于群里男生比较多,我们可以用男生最喜欢的游戏“魔兽世界”的英雄角色,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1:大:每天拥有魔法,在夜里10点的时候大家来群里打卡,然后老师把今天的题目放上去,一起做老师今天留的题目。
所以现在,我们只要一提到双11,我们马上就会想要“买、买、买”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设定一些节日,让学生一到这个日子,就会想要来群里参与一下:
活动在每周日晚上21:00QQ群,同学们都把周日下午留的作业拿出来,一起做一下,每道题3分钟时间,按每个群排列顺序依次往下公布答案,如果谁答错了,谁就要爆照做鬼脸。如果大家正确率超过90%,老师就要爆照。
任何一个组织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制度,所以群里一切言论和活动均要建立在教学主题的基础之上,平常的时候不要让学生闲聊,刷屏聊天会让学生学习分心。
每半个月课程结束以后,我们应该花费固定30分钟的时间在微信群里和家长反馈一下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
今天老师分享了一个小知识,我没太明白,你能不能帮我讲一下:为什么人民币升值,我该送你去出国?
通过这样的话题,我们不仅能够帮助家长在孩子青春期时走进孩子的内心,也能让家长充分了解到孩子是否想出国,是否对现在的学校不满意等情况。
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分享知识”的。孩子青春期的时期,就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孩子此时很迫切需要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第二步:量化,“用征服天空的雄心,征服大地”“登上人生巅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讲给学生就属于典型的【没说人话】,学生根本不知道你要做什么。所以,传达必须要通过量化的指标来进行,才能够真正的实施。
我们在群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就要跟每个同学明确我们学习型QQ群建设的。在确定时,我的意见是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这样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群里先拥有参与感,以后同学们在执行这个的时候才能有干劲,这是组织建设开始的第一步。
你可以设定一个每天早起30分钟做题的目标,一天只做2道数学题,你在群里直接分享答案和解析,让孩子在上学的上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理解。如果你真的带孩子们这样一学期,效果一定会出乎你的意料的。当然,这个方法最满意的肯定是家长,但前提是你得每天早起陪着学生们!
此时,我们就应该在群里鼓励家长本周有针对性地就表扬孩子“做题思有创造性”。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会知道自己哪儿出了问题。
第一步:通过鼓励,让学生了解自己离目标还有多远,这与打游戏一样,每一关过了,游戏就会告诉你还有多少关,你就可以通关啦。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现在已经【离目标还有多远】(比如:单词量已经达到多少),就能完成阶段性目标了。
第二步:回归现实,给学生持续的成就感,学生在群里很努力的学习和参与以后,他一定很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下次上课时,要通过一些方法让这个学生获得别的同学们赞同,让他获得【持续成就感】。
在“物理竞赛题研究司令部”这个班级群里,我们可以为每个学生的作业评级,并且根据作业质量、发言程度和签到次数算积分,让每个人随时可以看到自己的积分排名。
每个月作业前3名,我们就在班里给他们发小礼物,每个月总积分排名最后1名的就惩罚他在班里表演节目。
比如,我们可以为群里表现优异的学生做个漂亮的海报,挂在教室里;再比如,我们可以让昨天在群里回答问题最好的同学到,给大家讲一下最难的那道题,并由衷地赞美学生;亦或者,让群里积分高的学生可以免一次考试等。
总之,让学生在QQ群的学习努力,我们不仅在QQ群给予肯定,还在现实的课堂中予以肯定。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整个学习动力了。
我们的朋友圈经常被妈妈们被刷屏的分享文《高考前,绝对不能吃海鲜!》、《这样孩子极易造成孩子自闭症!》、《哈佛的孩子原来都这样学习啊!》。都可以作为微信群和家长一起讨论的话题,通过问题的形式给家长,比如:听说考试前不能吃海鲜啊,家长们你们说是不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家长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这样就很好地引发家长的聊天兴趣了。
有了家长的热情参与讨论,最后我们再去引导家长不要“盲目模仿,而是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就很简单了。
本文来源于ipfs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