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男人情感 > 正文

男性把持的影评界怎么可能喜欢玛丽苏片《何以笙箫默》?

类别:男人情感 日期:2018-1-6 21:41:12 人气: 来源:

  其实如果不是因为工作关系,一开始我是看《何以笙箫默》的,明显就是个抢钱的电影嘛。但看完之后呢,我能说电影比我预期的还要好一点吗?(好吧本来没预期)……虽然剧情扯到突破天际,但各种扑面而来的槽点和妙点,还是足够度过俩小时的。我必须说,我并不讨厌它,而且认真的觉得,它能大卖有很多合理的点,用一个“烂”字来盖棺,或者得出结论“观众就是爱看烂片”,过于简单,缺乏技术含量。

  说实在的,作为肤浅接触过电影理论、也观摩过一点点大师片艺术片的人,理解这件事也是有个过程的。《失恋33天》的时候,我也跟大家一起纠结:这不就是个电视剧吗?中景接全景,全景接中景,一对话就正反打……;当《小时代》出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哦,其实《失恋33天》还是个完整的电影故事;当《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出来的时候,我发现,咦,电影这个词其实是可以分广义和狭义的……

  后来我想明白了,从商业的逻辑看,消费者永远是对的,他为一样东西买单的原因,永远是他需不需要,而不是它好不好。

  大家都知道,电影既是艺术也是商品,最理想的状况下,当然是艺术和商业完美结合(这种例子极少)。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允许这两者的比例有任意程度的组合?最极致的情况——只有艺术性,没有或者极少商业性?

  ——太能了!这类电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片,被各种电影节所推崇(其实电影节的存在,就是为了确保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性”的),因而艺术片似乎具有天然的优越性,无论拍得好不好,至少都会收获电影人和评论界的尊重。

  那么问题来了。另一个极端:只有商业性,没有艺术性的电影,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貌似这几年已经引发了N场大论战了。为了避免我们总是把话题绕进艺术片的票房、商业片的艺术性里,我干脆就把这个问题推到极致好了:假设这些年大卖的“烂片们”艺术性为零,我们到底要不要挥舞的大棒,把这“抢钱”的电影以及它“急功近利”的主创们,都逐出电影艺术的理想国?

  大家都认可音乐是艺术,但你会从《小苹果》里找艺术性吗?会觉得它了音乐这门艺术吗?大家都认可舞蹈是艺术,但你会冲到广场诉大妈们你这个广场舞姿势太没美感了吗?文学的例子就更多了,你会觉得小说会摧毁了文学?好,那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会比文学、音乐、舞蹈更神圣不可吗?

  而且,不好意思,《小苹果》、广场舞、小说,比那些艺术含量高于他们的作品都要流高、卖的好,你为此大惊小怪过吗?

  只不过,跳芭蕾的不会去跟跳广场舞的抢地盘,网络歌手不会去歌剧院抢观众,大家各有各活法,井水不犯河水。而电影的情况比较特殊,各种层次的电影都会在同一个电影院放,一起抢票房,不同审美的人混到一起,自然会互相争吵看不上。你看《小苹果》去了全美音乐,不就被骂了吗……

  一些相对的人,仍然表示理解这种电影的存在。也就是说,掌握话语权的人尽量不要试图教育大众,应该看什么、值得看什么,选择权永远在观众自己手中。

  回到《何以》上,如果我们允许一部电影是可以只有商业性,没有艺术性的话,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心平气和、在商言商的谈谈《何以》在商业性上有何可取之处了?

  超级明星(黄晓明和杨幂)+超级明星IP(《何以笙箫默小说》)我在看片的时候,同行的几位小女生都表示,作为女观众,在关闭大脑完全投入到剧情里的时候,能明显的感受到这部电影在一切方式试图取悦他们:它毫不讲理的为女观众们塑造一个又帅又有钱又痴情又又守身如玉又对自己死缠烂打的完美男友幻象——黄晓明演的何以琛(此人唯一的缺点是情绪极不稳定……动不动就哭、莫名暴躁什么的还是有点吓人的),再加上那些总裁体台词(总有一句会把你一下戳回少女)、华服豪宅、派的画面……《何以》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坚定不移的取悦女观众、服侍女观众、为女观众造梦。

  这里我想一句,虽然都说演技烂,但他哭的真的很、真、诚、啊!这么无厘头的剧情也演得心投入……总裁被他生生演出了蠢萌感。再加上,本身的形象太正面太健康,除演技外毫无黑点,反而中和了一下这个完美男友幻象的虚假感,反正我是讨厌不起来,也不忍心骂的。

  所以,虽然《何以》有种种质量缺陷,取悦女观众也未必都能取悦到了点上,但是导演和的努力,还是能看到的。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啊,这么具有服务意识的电影多稀缺啊。

  说到电影本身,你要说它多不像电影、多给中国电影丢人拖后腿吧,其实我觉得《五十度灰》也没有多像电影吧?那镜头语言,跟香水广告没多大区别……但是女观众确实会看得很欢乐啊,定位很明确啊。人家那个小说和剧本不也是没逻辑的玛丽苏吗?

  《小时代》让你看到青春期对于成长、友谊、爱情充满各种不切实际、轰轰烈烈想象的自己。同理,《何以》让你看到青春期爱看琼瑶小说、憧憬白马王子的自己。如果我们可以诚实面对自己青春年少时也曾如此花痴单纯过,为何不能接受X0后们愿意为这样的电影买单呢?

  另外影评界的一个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影评人都是男性,自然不会对《何以》产生好感。我在第一次看完《何以》以后也是不明所以。但把女生丢到电影院去看《敢死队》,也是一样的效果,但女生一般不会其事发影评出来骂啊!影评界的声音,并不代表就是观众的选择。

  男影评人们,如果真的,那离这些电影远一点好了,直女的世界你们真的不懂。还有,那些觉得韩剧太脑残、玛丽苏爱情片太蠢的男,你以为你打的游戏,打打杀杀的电影,A片就不蠢逻辑不脑残吗?把山口山改编成电影,你一样会买单啊。

  《何以》的导演黄斌(黄晓明经纪人),其实是在用打造明星的逻辑打造了这部电影。造星本来就是一个造梦工程,所以他干脆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了电影领域——这个“电影产品”的设计思就是:把何以琛打造成完美的“明星”,把《何以笙箫默》都打造成少女的春梦。(所以电影里才会有那么多无厘头的柔光和五彩斑斓背景光……)包括电影上映后,主创面对吐槽的娱乐心态、黄晓明录回应吐槽的自黑视频,也是复制了黄斌此前用“我不是演技派”凡客体广告打造黄晓明自嘲亲民形象的成功经验。

  《小时代》还试图触摸一下人生的(摸到与否就不知道了),《何以》干脆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每个角色都痴情,满满人生正能量,绝对让女观众看完相信爱情。在这个大家都“不相信爱情”的病态年代,“爱不将就”这四个字,已经能最大的话题和共鸣,这难道不就是最大的商业性?

  我并不想评价这种制、编、导思的好坏、是否符合电影规律,我只是觉得,这些年,跨界新导演的成功并非偶然。在中国电影的“艺术”被学院派们多年之后,跨界新导演们作为“闯入者”,确实为中国电影注入了不少新的思和血液。

  可能他们的电影大多在技巧上不成熟、对电影语言使用生疏或者干脆不care、没什么文化和艺术底蕴可言,但他们却能准确的抓住了主要矛盾,知道观众最需要什么、不在乎什么,然后准确的投其所好,把产品准确的卖给需要的人。

  在我看来,那些大量的没想法的、跟风的、三俗的影片才是真的烂片。当然,那些电影也都一日游或者自生自灭,根本也不会引来多少吐槽就是了。

  结语:中国电影商业化发展到现在,一共也没多少年,在这种乱而无序的市场里,大浪淘沙是大势所趋。至于在某一阶段,出现某一些形态各异的片子,并不是坏事,也不会是未来的常态,自信的创作者没必要去的逐之骂之。业界对《何以》展现出一种如临大敌的状态,只能理解为,不够自信。

  

关键词:男人四十影评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厦门健康男性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