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手足口病是一种速度极快的儿童疾病,让家长们感到非常的恐惧,所以我们要清楚的了解手足口病如何发生和的,到底有哪些危害?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常见及轻微、但传染度颇高的传染病。可由多种的肠道病毒引致,儿童多见。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会导亡。
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6、患者在发病后1—2周内,可通过咽部和粪便排出病毒,其他人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再通过鼻腔、口腔等途径而感染
手足口病病毒是一组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这些肠道病毒在液体中很稳定,在外中病毒可长期存活。此外,还有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的手足口病患者是由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
每千名患者中可能出现一名重症患者,少数患者会出现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和肺水肿等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
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由于可造成手足口病的病毒性决定的,所以防病实践中发现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4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发病数85%~95%。另一方面由于婴幼儿本身免疫系统不健全、抵抗力差、卫生习惯不良、机会多造成的。
6个月至3岁,母体不再提供抗体,是生理上的“免疫功能不全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极易生病,且肠胃功能脆弱,很容易出现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发病初期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为38℃左右)、咳嗽、流鼻涕、恶心等反应,发热情况可持续4到5天。手足口病的其它症状中,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一般无疼痛及痒感,痊愈后不留痕迹。
除此之外,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食欲减退;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手足口病的并发症并不常见,在罕见的情况下,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疹子“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重疹患儿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
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神经系统表现为:差、嗜睡、头痛、、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循环系统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通常情况下手足口病并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要治疗便可康复,病程为7-10天。导致手足口病病人死亡的原因是并发症。极少数患儿患手足口病后会出现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迟缓性、心肌炎等疾病,这些患儿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手足口病并不像水痘一样,患一次就“一劳永逸”。
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护理得当,宝宝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一般1周就可痊愈了,但需要隔离两周。手、足、臀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疱疹形成或破溃时,可涂0.5% 的碘伏。
妈妈要注意宝宝的皮肤卫生,防止感染。患病期间宝宝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别穿盖得太厚,用洗温水浴等方法物理降温。
如果宝宝出现高热,用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可合理选用安全、有效的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宝宝的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剪短指甲,防止宝宝抓破皮疹。宝宝的房间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摸一摸:手足口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8℃左右),进而出现咽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疫情高发季节,家长应多摸摸孩子的额头和身体,看是否发烧了。
看一看:检查口腔时,看咽部黏膜上是否有多发疱疹,手足远端部位是否出现丘疹或疱疹,一般有米粒或绿豆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无明显骚痒感。有的患儿周围也会出现类似皮疹样的疹子。属兔的今年多大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
网友评论 ()条 查看